首页 > 其他疾病 > 脊髓炎 >
急性骨髓炎切开引流术
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(简称急性骨髓炎)多半发生在儿童,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,最常见于股骨、胫骨。早期诊断,早期治疗是提高、预防残废的关键。早期治疗包括及早、足量、有效的全身抗生素治疗和支持疗法,和及时的局部切开减压、引流(包括骨髓腔钻孔或开窗),以达到解除骨内脓肿的压力,避免向髓腔扩散,防止及减少骨质的破坏与坏死的目的。术后应继续应用抗生素直至炎症消失。
[适应证]
1.急性骨髓炎一经明确诊断,用抗生素等全身治疗不见显著效果者,应及时切开作病变区骨内或髓腔钻孔探查,如有脓液应开窗引流。
2.局部穿刺证实有骨膜下脓肿者或x线片示骨膜下阴影增厚者,除切开引流外,应作髓腔引流。
3.骨膜下脓肿穿破至软组织并形成脓肿,应同时引流软组织脓肿和髓腔内脓肿。
[术前准备]
急性骨髓炎都伴有较严重的全身败血症或脓毒血症症状,病儿多数病情较重。为使病儿能耐受手术,术前应采取以下措施,改善全身情况:
1.全身应用足量、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2.全身情况衰弱、贫血、病情重危或有中毒性休克者,应积极输血、输液,纠正脱水、酸中毒等,待病情好转后手术。
3.将病肢作牵引或外固定制动,抬高患肢。
[麻醉]
根据病变部位、年龄,采用臂丛麻醉、腰麻、硬膜外麻醉或全麻。
[手术步骤]
以胫骨上端骨髓炎为例:
1.体位、切口仰卧位。前内侧切口或在体征最明显的部位作切口[图1⑴],长3~5cm.切口中点应位于临床压痛、肿胀最明显处。
2.显露、钻孔探查切开皮肤,常可发现骨膜水肿、肥厚或被骨膜下脓肿所抬起。如有骨膜下脓肿,经穿刺证实即纵行切开骨膜引流出脓液并送培养,若无脓液,也常可见病变区皮质骨轻度粗糙,色泽灰白。可将骨膜向两侧稍作剥离(剥离尽量减少,以保证骨的供血),用骨钻钻孔数个,直达骨髓腔,以探查有无骨髓腔脓肿。如髓腔无脓液溢出,钻孔已达减压作用,即结束手术,局部置抗菌药物后缝合切口[图1⑵].
3.开窗扩大引流钻孔后如发现有脓液自髓腔内流出,应即用骨凿在钻孔部位凿除1cm宽、适当长度的皮质骨,开窗以通畅引流。用生理盐水冲洗,除去坏死组织和游离的碎骨片,但不要作髓腔内搔刮[图1⑶],以免扩散感染。
4.引流、缝合吸净脓液,冲洗伤口,置入青、链霉素粉剂或其他敏感抗生素后,松松缝合切口,切口深部放一塑料管以利术后引流、冲洗和注药治疗。脓多腔大者可置双管闭合灌洗负压引流。对骨破坏严重、脓液粘稠者宜在骨开窗口放置引流条开放引流。
[术中注意事项]
1.剥离骨膜范围必须尽量缩小,以减少发生骨局部缺血性坏死的机会。
2.开窗时,凿除皮质骨不宜过多,尽量减少局部扰乱与损伤,以能达到髓腔内减压、引流的目的即可。
3.一般缝合伤口有利于防止继发感染,但应取决于全身与局部感染的程度。对脓液多、局部炎症重、全身中毒症状重拉珍禽尖行开放引流。
[术后处理]
1.继续全身应用抗生素,至体温正常后2~4周。缝线于术后10~14日拆除。
2.制动或牵引并抬高病肢到急性症状消退为止。骨破坏严重、范围大者应用包括病骨二端关节、制动有效的石膏外固定,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。一般在1~2日后摄片复查,根据观察的病骨演变情况,决定下一步治疗。
3.置引流管的要保持引流通畅,当脓腔变小、引流物很少时才逐渐拔除。双管闭合灌洗、负压引流见闭合灌洗、负压引流术。开放引流的伤口,经换药后分泌物不多、创面肉芽健康,可作延期缝合。一期缝合的伤口如有感染加重,应及时开放引流。